人大代表圍繞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點問題繼續展開討論。記者 安小霞 攝
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“民轉公”是老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。2019年11月15日,銀川市召開“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推進會”,要求通過聯合治理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,當年12月31日前完成銀川市所有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移交接管任務,擴大公辦幼兒園占比,有效降低群眾教育支出,達到落實普惠教育的初衷。兩個月過去了,這項工作進展如何?幼兒園“民轉公”后,如何確保降費不降質?人大代表給出了一些建議。
李鴻儒代表:統一辦園標準 確保高質量發展
人大代表李鴻儒表示,銀川市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“民轉公”實施以來,進展基本順暢。民辦幼兒園法定代表人積極響應政府號召,學生家長們對此也表示歡迎和支持。從政府層面來說,這項工作要交得來、接得住、管得好,運行得順暢、高效,讓老百姓滿意。
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“民轉公”后,要在原有基礎上優化保教質量,提高辦園水平。李鴻儒代表建議,首先要把幼兒園的運營成本降下來。生均經費由國家轉移支付來補貼;幼兒園的水暖電、基礎設施等運行費用,由政府來保障。
其次,建議自治區教育廳、財政廳、編辦、人社廳等廳局,針對學前教育“5080“計劃,研究小區配套幼兒園“民轉公”后,管理人員、教師的編制問題。現在民辦幼兒園都是聘用制,一方面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,解決教師以及后勤保障、保安聘用人員日常教學和后勤保障管理,另一方面公辦園要有一定比例的在編人員,保證其公辦性質。
最后,幼兒園“民轉公”后,建議相關人員把握辦園方向,統一辦園標準,確保辦園必要的設施設備、經費投入,確保高質量發展。
張艷芬代表:加大培訓力度 打造優良師資隊伍
“以前公辦園數量少、分布不均,家長想給孩子報名,可能連搖號的機會都沒有……”人大代表張艷芬說,幼兒園“民轉公”后,怎么辦好是關鍵。
“提高公辦幼兒園占比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入園難、入園貴,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學前教育資源。”張艷芬代表說,學前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,以興慶區為例,平均每年新增1500個入園兒童,家長對孩子入公辦園有著強烈期盼。
如何辦好這些“民轉公”幼兒園?張艷芬代表建議,要完善相關配套制度,在財政上建立自治區、銀川市、縣(區)三級分攤機制;加大培訓力度,打造優良師資隊伍,確保幼兒園“民轉公”后辦園質量不能降低。(記者 王若英 安小霞)